首页 >> 开封 >>杞县 >> 河南省乡村振兴网:渐行渐远的春节
详细内容

河南省乡村振兴网:渐行渐远的春节

时间:2022-02-21     作者:杞县营商环境办公室主任 刘海鹏【原创】

乡村振兴头.jpg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90105_aa1f95105d0d4cdf911dc7711e39fce5.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1].jpg


        从昨天除夕到今天大年初一,各条街道上都在聒噪着小喇叭的声,间隔不断循环播放着不能放烟花爆竹,不能卖烟花爆竹,不能买烟花爆竹。警灯闪烁,警车穿梭,各个单位按照安排上街执勤,设立禁放烟花爆竹宣传台。说是为了安全考虑,环保考虑,更是为了冬奥会考虑,意思是有一个洁净的蓝天就可以清清爽爽迎接世界宾朋了。呜呼哀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就被这样从上到下的行政指令活生生的阉割了,人人都害怕担责,人人都害怕约谈,于是只能搞一刀切,只能全部禁止。一个脱离了神性和土地的春节,距离春节寿终正寝也就不远了。若干年后,当孩子们再读到“爆竹声中一岁除” 的时候,不知爆竹为何物,是不是会尴尬?甚至在博物馆的陈设中也没有了这些危化品。人们只能从遥远的记忆中去想象爆竹是一个什么东东!


src=http___p3.itc.cn_q_70_images03_20210212_a23237f514c44c8f8387d84a66e836f7.jpeg&refer=http___p3.itc[1].jpg


        春节是什么,春节是土地上长出的乡愁,是一个敬畏自然,敬畏祖先,敬畏灵魂、敬畏法度的一个人性和神性的欢愉。阳历新年不被中国人重视,是因为中国人的心中农耕文明是流淌在血液和骨髓中的东西,春打六九头,五风十雨,岁序张弛,一年又开始了新的轮回,关键是万物又开始了新的轮回。冬去了,春来了,雪化了,花开了,麦苗开始生长了,一切都又复苏了,如同渐次升高的温度,人们开始了新的努力。农人开始了新的播种,工人开始了新的劳作,春的播种,有秋的收获,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春种一粒子,秋收万担粮吧。从这个角度而言,春节就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既是一个农时的时间节点,更是一个心理的时间节点。当这种时间节点被人为的切断的时候,我们还期待有什么样的自然能够敬畏,有什么样的祖宗能够敬畏,这种生命历史传承还有什么样的文化血液在其中蕴藏。


4a443926a47f743bf72d0ef3e51d70f1[1].jpg


        春节很重要的一块便是春节的准备与禁忌了。从熬煮腊八粥开始,春节的鼓点便敲响了,一年的鲜甜,一年的苦辣,一年的辛劳,一年的收获在大火乱炖和小火慢煨中散发着生活的滋味。寺庙里每到腊八的时候总要有很多僧尼和义工熬煮腊八粥并施舍各四方的信众,为之施福粥,说这一天是佛祖的成道日,于是很多善男信女,怀着各式各样的慈悲和痛苦,有着各种各样的求财、求子、求官运、求平安、求健康,求脱离往生之苦,求脱离业障之忧的等等存粹或功利的目的,希望能沾到法喜,希望能实现自己各式各样的愿望。腊八之后,便是祭灶了。祭灶按照老话讲,是不能祭到外边的。于是行色匆匆的游子,担笈负扛的往家赶。摆上料豆,糖瓜,搁上麻糖,点上香烛,化焚香表,虔诚许愿,让老灶王爷骑上青葱高马,踏上安稳祥云,衣袂飘飘,一路到南天门,紫微宫,张玉皇那里去汇报一年之中的大小事。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来。上天言好事,下宮报吉祥。继续主宰着一家人的大小事,操持着一家人的平安病患,在烟熏火燎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中重复着一年又一年的轮回。春节大半的时间实在准备和期待中过的。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新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早上扭一扭。柴火一抱,油锅一架,开始了春节前最要的油炸品的制作。萝卜丸、红薯丸、豆腐丸、藕夹丸、牛肉丸、鱼香丸,各种丸子悉数登场,炸带鱼、炸鱼块、炸鸡块、炸豆腐、炸排骨、炸下水都被安排上。地锅大多数都已经没有了,就弄一口锅,放在院子里,找点柴火,撇点院里的树枝和剥过的玉米棒,就热气腾腾的烧起来,大火映出的红黄火苗的光甚是好看,杂乱的木板和杂物在火中燃烧,那种感觉是真好,家里一直在延续着这个习惯,今年也是如此。各种吃食裹了面,放在滚烫的油中,刺拉拉的直响,一会就变成金黄色的了,香的不得了。特别是白糖红薯丸,香甜繻糯的红薯煮熟了,把皮去掉,撒上细细的白砂糖,弄成泥,在手中挤成丸子,放在油锅中,一会儿就漂浮上来,金黄剔透,外焦里嫩,满口香甜,这是春节最好的东西,也是最惹人乡愁的东西。炸完菜便是煮肉,十多年前,偷偷埋伏的煤球还有,一年就用上一次,把煤球炉通开,坐上一口大锅,洗好的煮肉放进去,八角、荤香、桂皮、良姜、肉蔻、陈皮、丁香、香叶等混合的作料被细细的纱布捆绑在一起,待肉的血水煮出,撇去浮沫,才可以把料包放进去,慢慢的煮。煮的七成熟的时候,把大块的五花肉捞出来,放在案子上冷凉,用刀改刀成肉片,抹上甜面酱,下面放下芥菜,谓之芥菜肉或者是条子肉扣碗,是春节待客的上等佳肴。肉煮的差不多了,把洗净,切好的海带丝放进去,小火慢煨,也不用去管他,续上两个煤球,炉盖半拧半放,一直到天明,火自然熄灭,肉煮的烘烂,海带和肉的香气充分的混合在了一起,连同作料的香味,构成了春节特有的海带肉。放在瓦盆里,吃的时候,挖出来一碗,或者在菜锅里直接加热,或者是馏馒头的时候弄上一碗,既方便,快捷,又非常好吃,实在让人垂涎。家中的煤球是偷偷摸摸藏下来的,才有了春节这种美味,也只有有院子才能给偷偷摸摸的煤球一个隐居安身之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随着人们都住进了鸽子楼里,哪还有煤球的安身之所,哪还有这样的人间美味。网购轻轻一点,各种春节扣碗很快便可送达,但哪还有春节前的期待和大火炖,小火煨,等待煤球自然熄灭的那种香气扑鼻呢,与其说吃的是食物,不如说吃的是时间和乡愁。煮肉用的二齿钉耙已经用了几十年,爷爷在的时候都在用,煮好的肉块,用钉耙一抓就从肉汤里出来了,后来传给了父亲,一直用到现在。这些春节的记忆符号,以后还有多少人能记得呢,当时间和空间都变得无比狭窄的时候,当人们生活在逼仄的空间中,在经济和生活的多重压力下不能自拔的时候,我们还能以怎样的方式祈求春节有过去年的味道和纯正的香味呢?


src=http___p6.itc.cn_q_70_images03_20210216_f081abdb775d4dbfa4c05103188bd203.png&refer=http___p6.itc[1].jpg


       家里每年的春联都是我极其重视的一项典礼和祭祀,从对联的内容,到对联的主题表达,都会深入思考。现在的春联一色胡的都是流水线上的印刷品,颜色很炫亮,印制很精美,篇幅也越来越大,显得越来越奢侈,但是内容无非就是生意兴隆发大财,家和万事兴之类的,很少能够体现人神共居,人和祖宗同在,人和敬畏同在,人和自然同在,人和历法同在,人和时序同在,人和轮回同在,人和道义同在,人和诗礼同在的。春联和门画都变成了装饰品,还要神荼、郁垒这些门神干啥,还要关羽、张飞,秦叔宝、尉迟恭干啥?恐怕,《白毛女》中的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也慢慢会逐渐消失。就如同,人们喜欢吃手擀面而不去费工夫,更多的去泡煮方便面等完事一样,既不愿动脑子,又不愿意费工夫,觉得这些东西应应景就可以了。春联和门画的在民间的传承源于儒家的孝道和丧俗的禁忌,家中有老人去世,既要守孝三年,而且家中三年是不能贴对联的。于是,一看哪家没有贴对联,一眼就知道这个家中有这样的事。这种魔咒一般的东西缠绕着人们,所以,很多进城的农人,家中的房子多年都已经不住人,变成了空心院,过年也要贴上对联的,一方面是魔咒的禁忌,另一方面也是对人不住鬼住的民间风俗的一种心理回应。原来的时候,即使进城了,过年前也要回家贴贴对联,老百姓管对联叫对子,实际另外的一层意思也是敬字惜纸,对文化的一种朴素的敬畏。现在,电子交易非常普及了,微信红包转上20块钱,让家里的人或者是门口的人帮忙贴一下,花花的,免去这一道,也就算了,根本也就没有了心理的敬畏,这些东西如果日后没有了敬畏的规则,春联的习俗也会逐渐消失了,那年过着还有啥意思呢?我家的春联大多是从故宫和山东曲阜孔府中选的廊庙之联或者是书房之联,多半是道德为师,仁义为友,礼乐是悦,诗书是敦这样的东西,这种东西在故宫和圣人的府邸中一直传承,这是道德的传承,是诗礼的传承,当然更是文化的传承,春节不就是传承文化吗,这些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最有文化的东西,就是春节这个最神圣节日中最应该纪念的东西,二者是高度契合的。每年,我都要买很多洒金的常年红宣纸,在传承二百多年的古砚台中,倒下一得阁,铺下羊毛毡毯,濡笔润墨,镇尺压纸,就这样写将起来,把千古农人的辛劳,千古文人的气概,千古文化的传承写起来,朱红的宣纸,漆黑的古墨,配上扛大刀、持长矛的关羽张飞成就了一年的门神和春联。这些东西是不能用胶带粘贴的,必须用白面打的薄薄的浆糊用毛刷粘起来,把旧年的东西一点点的清除去掉,把新年的东西和祝愿一点点的粘起来,连同时间和空间,对联和门画的缝隙处也一并用毛刷补齐粘好,方方正正的,干干净净的,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的到来。走马宫灯平安吉祥,春联文化味道浓郁,张飞关羽门神威武孔力,加上桌案上开放的墨兰,寓意终生平静的钟表和瓷瓶,共同构筑了文化的春节,如果能有佛手和凌波仙子水仙便更为完美了。


src=http___inews.gtimg.com_newsapp_match_0_11243331587_0.jpg&refer=http___inews.gtimg[1].jpg


        除夕之夜不让放炮了,只能在祖先的遗像前沐手精心焚上一炉檀香。按照家中老幼尊长,依次为先祖敬酒,上香,叩头,拜祖,报告一年中的大小事。每个人的三支檀香插在香炉中,袅袅的香烟和红红火头预示着香火的绵延。然后是和妻子一起给父母叩头,一双儿女给我们叩头,以中国人的叩头参拜大礼实现代序传承。父母给了压岁钱,也叫作压祟钱,祟就是不祥的意思,把祟压走了,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和顺致祥。方孔小钱变成了钞票,至少比电子红包更有代入感,更有年节的气氛。守岁到子时,再焚上香,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家庭安康。老百姓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有吃有穿,懂得知足就是福,家庭团圆,和和睦睦,互敬互让,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就是年。于是“恶意返乡”的说法才如此割裂人的乡愁,引起了轩然大波。春节的时候,很多农村的家庭要烧高香,祈求自己家里过的更好,这里多多少少有攀比和虚荣的心理。佛光山的星云法师说,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福报。烧高香也好,撞头钟也好,那是别人的,自己有自己的福报,别人有别人的福报,这是互不影响的,如果说佛光度有钱人,那还有什么《大光明经》中的萨锤王子以物割颈,以身饲虎呢?因此,在春节除夕的祭祀中,贪、嗔、痴等是不能有的,这既是自然的道义,也是春节的文化习俗。大年初一要接福纳祥,不能动刀剪,不能扫地,不可乱语等很多禁忌的东西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理。大年初二是闺女和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边还背着一个胖娃娃。这种场景被各式各样的轿车代替了,㧟的笆斗和篮子也被成箱的东西代替了,唯一不能少的枣花还在,这是闺女回娘家的过年的标配,但是也很少有人再费工夫在家里蒸枣花馍了,往往是买一个蛋糕的了事,平常谁也不吃那东西,应应景而已,这些习俗在将来恐怕也难保留。初三是上坟祭祖的日子,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在故去亲人的坟前,隔着一抔黄土诉说着家中一年的冬夏春秋。过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的元宵节,送完灯盏,开完灯笼会,大树桩烤火完毕才算真正过完,这是轮回,也是定例,但是现在也是慢慢的风化了,即将消失在遥远的记忆中。


faf2b2119313b07e086ba1aafa317b2a95dd8cab[1].jpg


        春节是符号,更是乡愁,是文化,更是记忆,是传承,更是血脉的延续,没有了文化和烟火滋养的春节沦落成的吃喝睡以及频发朋友圈,带着枷锁的形式化的拜年短信,微信,可不就是渐行渐远,可不就是味同嚼蜡吗…(壬寅新春于办公室)


编辑:河南省乡村振兴网 郭向东


26073879cbfc2824297f696e8129998.jpg



  • 电话直呼

    • 0371-56266256
    • 15638801952
  • 河南省乡村振兴网

seo seo